a片网站

开放视野,明确主线,持续改进:冶金工程教研室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总结
发表日期:2025-10-09 阅览
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结合学校《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》的要求,2025910日,冶金工程教研室在工科楼1111报告厅召开了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讨论活动,活动围绕冶金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两大核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,全体教师踊跃建言,提出了多项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。

在专业建设方面,冶金工程专业当前主要面临两大挑战:1)生源吸引力不足: 学生在专业分流时普遍不愿选择冶金工程,尤为突出的是,绝大多数学分绩靠前的学生选择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,导致最终进入冶金专业学生的学分绩低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2)行业留存率偏低: 即便就读于冶金专业,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也不愿进入冶金行业。然而,据对中南、昆明理工等大学的调研显示,其冶金专业毕业生不仅稳定就业于行业内,且职业发展良好。

对此,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思路:1)推动专业转型升级: 立足我校地域特色、经济布局与师资力量,积极筹划建设如冶金能源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(尾矿处理处置方向)等契合绿色+”健康+”国际+”发展趋势的新兴专业方向,促进新老专业交叉融合、协同发展。2)深化产教融合与就业引导: 与重点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,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,既提升整体就业率,也确保专业人才服务于冶金行业。同时,加强对在校生与毕业生的生涯访谈,系统研究兄弟院校在招生与就业指导方面的成功经验。3)加强正面宣传与价值引领: 基于上述调研与访谈结论,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宣传,讲好现代冶金绿色、智能的新故事,展示优秀校友的职业成就,扭转学生的刻板印象,从根本上提升其专业认同与行业就业意愿。

在课程建设方面,当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:1)课程体系主线模糊,内容交叉重叠。 由于钢铁与有色冶金两个专业方向合并,部分课程被整合,但缺乏系统性梳理,导致课程内容复杂。同时,为应对教学评估要求增设了一些新课程,进一步加剧了课程体系的碎片化,导致什么都学,但学得不深,难以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。2)过程考核占比过高,且流于形式。 目前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60%以上,而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不足40%。由于期末成绩达到40分即可通过,部分学生降低了对终结性考试的重视程度。同时,过程考核中部分材料准备任务繁重,但实际教学价值有限,未能有效服务于能力培养目标。3)教学大纲修订频繁,导向存在偏差。 大纲每年修订一次,频率较高,但修订重点多集中于满足教学评估的形式要求,而非基于对学生培养中实际问题的诊断与分析,导致修订工作未能切实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。

针对上述问题,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:1)明确主线,强化核心课程建设。 系统梳理专业课程主线,整合或删减内容交叉、重复的课程。对于《冶金原理》等核心课程,应保持其内容与学时的稳定性,并明确课程负责人,由其统筹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。在多教师联合授课时,需加强内容衔接与教学协作,确保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完整性。2)优化考核结构,推进教考分离改革。 适当降低过程考核比重,提高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占比,引导学生重视系统复习与知识整合。同时,推动核心课程建立试题库,逐步实施教考分离,增强考核的客观性与公信力,促进学生自主学习。3)增强大纲修订的实效性与前瞻性。 在修订教学大纲时,应重点审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,如《专业英语》《专业导论》等课程的内容重叠问题,并予以整合优化。同时,及时更新陈旧教学内容,融入绿色+”“健康+”“国际+”等前沿理念与行业趋势,使大纲修订真正服务于学生能力培养与学科发展需要,而非仅围绕评估指标。

此外,在课程与学风建设方面,有教师建议推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升级。具体包括: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融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模拟预测等前沿技术模块,以更新知识体系;同时,为青年教师提供相关领域的专项培训,使其能将先进工具与方法转化为教学案例,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,从而全面提升课程的前沿性与实践性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冶金工程专业教研室